前阵子我去写生的时候,看到了两颗依偎在一块的树。他们生长的很近,靠在一块,像在跳舞的人一样,我马上又觉得自己怎么能如此高傲,它们是它们自己的样子,我不该这么轻易的把它们拟人化。我好奇:树会怎么看待自己呢?以树的视角。
树木有自己的形状规律,树木的枝干错综交杂,像人的血管,像小溪汇入大海,如同河流的形状。有种非常有趣的自然现象,科学上叫“树冠羞避”,指的是一些特定树种即使空间非常拥挤,大树们的树冠仍然会羞涩的保持一定距离。树和树之间,有互动,有冲突,有规避。
我似乎可以抓到某种秩序的线索,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某种规律中,这种规律也体现在视觉形式上。中国有些成语,比如见微知著,意味着从微小的事物中可以体现出宇宙和世间的规律,还有佛教中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从一朵花,一棵树中,你就可以参透一切。
树和人和世间万物都是同源之物,如何将我对树的共情和对世间规律的思考融入到视觉形式中呢?如何将微小和宏大都融合在一起呢?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汉字。
汉字中,“树“,”木“,“林”,“森”都可以代表树。
一棵树,则为木。树木是自然的表达,后来在中文中,“木”又被赋予了“质朴,拙直”的意思。
两棵树,则为林,又有了独木不成林这一说法,在中文中,“林”后来有了“退隐之处”的译
释。
三个木组成了“森”,森林森林,树木就极多了,树木一多,阳光又被遮挡,“森”也就有了阴森的意思。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是由图像转变成的视觉符号,千百年前的甲骨文到隶书到现在的简体中文。我希望能想把树木的形状、和“树“这一汉字的符号,以某种形式结合变成一个独创的视觉符号,同时又能把我对世界的理解融入其中,并依然具有绘画的意味。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