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给自己定下了每周至少读书10小时的kpi后成效显著,我决定开始写更长篇一些的读书笔记,锻炼我的表达能力,我希望将读过的书中灵光一闪的碎片知识解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知识,并用有逻辑性的方式整合出来,系统化地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这种感觉非常神奇,读到一本好书时,书中的引言或注释有时会提到与内容相关的其他书籍,根据我本人的兴趣我会在其中选出下一本读的书。
“没有上帝也可以爱人类”
2025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在本书的《宗教大法官》一章中陀翁借伊万之口提出了本书的一个主要问题“如果上帝不存在,人是不是无所不可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的俄罗斯,那个时代属于工业革命的高峰期,在科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宗教的怀疑与虚无主义。
现在反省,我高中时陷入抑郁症的精神障碍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陷入了虚无主义,从小奶奶就教育我,说我的性格太执拗,“你这种性格以后到社会上可怎么活啊!”,我认知不高,被反反复复的这句话吓到,如果我以后进入社会也活不下去,那我何必浪费家人的钱财和精力?我活着干什么?不如死了算了。那时候没有人告诉我说服我人是会变的,性格上的弱点也可能会成为你的特点和优点,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我从小不信教,本就没有上帝的我更是失去了希望。
“无所不可”这一表达就被书中的斯乜尔加科夫所误解为:“如果上帝已死,没有来世,那我们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尼采在1882年也提出“上帝已死”。而书中伊万的意思实际上是指上帝死后,人们会失去理智和框架,做出疯狂的事,尼采也在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强调人类需要创造新的价值观来填补这一空白,这与陀翁在书中提出的“如果上帝不存在,必须把他造出来”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需要奇迹,需要“上帝”,需要希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抵御生命本质的孤独、虚无与荒谬。让每一个人都理解并接受这一本质是非常困难的,而最便捷有效的去让大部分人快乐、并维护秩序的方式是创造一个新的“上帝”,这个“上帝”可以是道德,理性,或者新的宗教。
出生于小城市,在一个非常传统和普通的中国家庭长大,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市井斤斤计较的小市民性格,对他人我的态度有时也如鲁迅说的“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直到我读了让-佛朗索瓦.何维勒与马修.理查德的书《僧侣与哲学家》,书中说如果想要世界变得更好,最终的解决形式必须是利他。我被说服了。虽然我没有成为一名佛教徒,但是佛教带给我的利他和自省帮助我走出了最困难的时期。我突然发现似乎所有的宗教背后的利他原理和逻辑起点都是对世界的“爱”。
我们应当自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恶的一面,但由于我们对人类的爱,我们愿意编织束缚自我的牢笼,正如书中所说:“没有上帝也可以爱人类”。
维度的局限:我们所见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结束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阅读后,我翻看书评发现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存在主义的奠基人,萨特称书中的“如果上帝死了,那么一切都被允许了”为存在主义的起点。我开始对尼采的观点和他之后的萨特的存在主义产生兴趣,开始读林欣浩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这是我第一次系统性地了解哲学史,我看着哲学根据地理、战争、宗教、科学的变换进行演变,同时也影响着它们,哲学家们一代又一代地继承、推翻、建立,很多位哲学家都认为自己走到了真理的尽头,而后有总有下一位哲学家来质疑推翻。这和艺术史的发展一样,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说,这个世界没有艺术,有的只是不断探索的艺术家。哲学也一样,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了解真理,有的只是不断怀疑并探索,努力寻找规律建立体系的哲学家。科学也是一样,之前一提到科学,我会毫无怀疑地认为是真的,但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前大家都认为牛顿的理论是无懈可击的,就算实验出现误差也会怀疑其他影响因素而不是牛顿,所以这个世界的真实到底是什么?
在《平面国》一书中,作者用“平面国”,“直线国”类比,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永远无法想象更高维度的世界,因为我们从未体验过也没有这个概念,就算我们真的体验到也不会认为那是高维空间投射的影子,而是会努力总结经验和规律去解释这影子,然后我们叫它神迹、哲学、科学、宗教。有可能我们现在的所有“常识”和“科学”都是更高维生物的一个小动作的投影,而“奇迹”是它们和我们(三维世界)重合的一个瞬间,而构成了我们可感知的世界的真实其实不是真实,这一切都其实只是高维世界的影子。
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努力探索与总结,所有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在追寻的,其实是从我们眼前可感知的世界去归纳出一个规律,人的本性就是喜欢总结规律的,而这追寻的过程,是我们人类抵御生活荒谬本质的方式,为了让我们目前的生活变得更好,是我们创造属于自己意义的方式。所以学科其实是实用主义的。而人生的意义也在于此,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到未知,甚至所有的真理都是一场假象,一个投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探索与追求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好一点。
而死亡,可能也只是那个人离开了我们的维度,去到了另一个我们无法感知的维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鬼可能是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尊敬万事万物,因为我们看不见,感知不到,不代表不存在。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构建意义,哲学、科学、艺术,不过是不同的探索方式。而最终,意义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追寻意义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我的日记中哲学观念的印证
了解一些哲学的理论之后我也非常惊喜地发现,之前很多从七七八八的地方汲取过来并建立的属于我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多多少少都可以在不同哲学学派上找到背后的依据,比如我曾经在日记中写到的一些思考:
“我最近开始觉得, 每一个人类不是单独的,所有人类在一起是一个生命,我们就像一个不断前行的巨人身上的一个细胞,单个生命的落,会有另外生命的起,人类是不死的,他们身上发生的独一无二的事,也会在其他人生命中重演,他的性格,喜好,他和他的一切,就像他消逝了,但他变成了无数分子,所有情节和追寻还有细节都分散在从前或未来的人类的身上,一遍遍重演。在这样的角度上思考,我们不必为单个生命的死亡而觉得悲痛到不可挽回。
从微观的角度看,我们只是巨人的细胞而已,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没有什么可以束缚我们;从宏观的角度看,我们就是巨人,我们是每个人,是所有人,我们既是细胞,也是宇宙。”
这属于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理论,后来发展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
“疫情期间外婆去世了,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外婆熬汤时喜欢放橘子皮,我突然很难过,永远不会再喝到外婆做的橘子皮熬的汤了。但我想,虽然外婆走了,但这个世界上总有爱孙女的外婆,总有外婆在给自己子女熬汤时放不同的配料,用这个角度来看,我的外婆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爱永远在这个世界上以各种形式存在着。”
这是尼采提出的“永恒轮回”理论。
“在中国做根管治疗时,医生没给我用麻药,我疼的躺在那里眼前一圈白光,眩晕的脑袋里只重复着佛教的一句话:“一切身体上的苦痛都是幻觉”
这是二元论和现象学。
“我们可以篡改记忆,事情的真相和本质是什么不重要,当时发生时我们的心情,和之后我们的理解才是决定事情的定义的主要因素。又称自欺欺人,只要一辈子自欺欺人,也算是一种快乐的自洽,我又凭何指点呢?所以不管发生了什么,心态最重要,开心就好。”
这是康德的“先天认识形式”、尼采提出的真理是“有用的虚构”还有福柯的后现代主义。
同时开始读剖析精英主义的《精英的傲慢》,书中的阶级和政治的知识和《平面国》又有对应,有机会再总结。
哲学家芝诺说,人的知识好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这就是我最近的感受。
给这一个半月读的书打分,纯属个人,全是偏见,仅供参考:
《卡拉马佐夫兄弟》10/10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9/10
《平面国》9/10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9/10
《小而美》9/10
《我们仨》8/10
《精英的傲慢》7/10 还没读完
《商业洞察力》7/10
《人生由我》5/10
《无界生长》6/10
《长安的荔枝》5/1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10